1949年(民國38年)一群來自大江南北的大陸
人精英隨著國民黨政權大批抵台群聚而居,據
說當時為了避免228事件後遺症同時策劃使用
由大陸運扺台灣的92萬兩黃金藉由薪資米糧散
播全台,所以辦理集合式的「眷村」,由軍、
公、教、中央民代按職等之不同抽籤安排各種
坪數等級不同的無產權宿舍。韓戰前後浙江大
陳島全島居民一個不留的全員到齊追隨蔣介石
扺台,手臂刺青「反共抗俄、殺朱拔毛」的韓
戰義士投奔自由。這二批在當時被界定為「有
情有義」的群體也被國民政府匆促的建「義胞
新村」安置,所以集軍、公、教、義、中央民
代,大致分為五大階層的眷屬宿舍散佈座落於
台灣各地,台灣百性則圍繞著眷村設立日用品
交易集合市場由「物易物」至「錢易物」,眷
村政策的奧妙開始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