廨為平埔族的信仰中心。傳統公廨建蓋,是在每年的祭典之日(農曆九月十五日)或前一日動員全村的壯丁在一日之內合力完成,使用的建材必須是全新的,而且不用任何鐵釘,鋼絲或是水泥,模板,全就地取材,利用生活環境周遭的天然材料所架蓋。所需準備的建材有麻竹,長枝,菅芒,劍竹,茅草,黃藤皮等天然材料。 

 公廨是依照不同材料特性,賦予不同功能所褡建而成。以粗壯高大的麻竹做為支柱,長枝做為橫柱,形成十字形或丁字形的骨架,架構出主要結構體;然後再以平日山野中常見的管芒或劍竹做為牆面,並使用茅草覆頂,加以茅草做綁釘,黃藤皮纏繞連結固定,整個公廨就告完成。 

下面四圖是王老先生實際搭建公廨時的實景:

圖一

圖一

圖二

圖二

圖三

圖三

圖四

圖四

     公廨屋體的固定裝飾均使用極具韌性的黃藤皮來擔任,全部銜接的工作,透過藤皮的五種綁法,將單一建材牢實地結構在一起,此五種綁法為:揧一法,絞摧法,十字綁法,龍骨綁法,連環綁法。其中揧一法用於柱及樑的固定;絞摧法用於柱的牢靠性之加強;十字綁法使用於面前堂及壁面之固定及細部裝飾; 龍骨綁法用於壁腳之固定及細部裝飾;至於屋頂骨架則運用連環法。  <<附註:製作之程序>>

   在公廨及住屋搭建的組合數目上是不可隨意決定的,王老先生運用了閩南語的吉祥話"地、人、富、貴"代表本體骨幹的數目及含意,亦即骨幹的排列恕不逢六的倍數(六的倍數取貧的意涵)而 "雙雙對對萬年富貴"代表牆面是由偶數的建材所排列而成,其含意是住的人進出成雙入對,才會長年富貴。由此可知平埔族公廨與住房個建蓋為了建物能持久,住在裡面的人能住的平安和樂,也運用了閩南語的吉祥話來討個吉利。以平埔族技法完成的公廨或家屋,從採藤開始,邊竹、揖茅,彷如志書上所說得:【架木為樑,揖茅為蓋,邊竹為牆………】質樸建物的重現。目前在高雄縣境雖仍留存幾處的公廨,惟呈現的造形並非全是以傳統建材,如竹或菅芒等大自然的素材所建蓋的,而代之以可保存、維持較久的磚或水泥建屋,由此可見公廨的造型已受漢化。目前,已傳統造型的公廨被視為文物加以保存並展示出的地點有兩處,一是位於甲仙鄉小林村小林國小內的【平埔族文物館】;一是位於路竹鄉高苑技術學院校內的【高雄縣自然史教育館】

回公廨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