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縣境平埔族分佈失落的族群平埔族的傳統文化平埔族的聚落平埔族的一天
t-import-07.jpg (13691 bytes)
t-import-08.jpg (5243 bytes)族群分佈部落組織宗教信仰平埔群像
邵族
族原來住在水社湖(日月潭的前身)的西邊湖畔,漢人都叫他們水社化番,因為日月潭一帶原
  是水沙相連的淺水沼澤,所以名叫水沙連,又漢人稱呼埔里山區的族群叫做沙連,所以邵族又
  稱為水沙連化番,所謂化番,是指漢化程度介於生番和熟番之間的族群。

   日據時代,因為要建設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所以在昭和九年(1934)先把水社附近的族群
  遷至湖的東南側,而原來的社址就隨著湖面擴大淹沒在水裡,新的社址就是原來卜吉社的位置
  ,現在稱為德化社。

   根據鳥居龍藏的調查,日據時代邵族共有六社:頂(頭)社、內凹仔社、石印社水尾社、水
  社、貓蘭社等,人口大約五百多人,他們常駕著用楠木樹幹製成的獨木舟來往於水社湖上,鳥
  居認為邵族語,無論是語詞或語法,都屬於馬來系統。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邵族的祖先因打獵追逐一隻罕見的白鹿而發現日月潭,因此返回原居
  地,帶族人來此魚肥水美的洞天福地定居(其原居地,有人說就是在阿里山曹族住的地方或附
  近;另有人說是在臺南平原的平埔族社域)。

   在邵族剛遷移到日月潭的時候,是住在土亭仔一帶,到清代康熙年間,才又移住到珠仔山(
  今之光華島)四周,康熙三十二年(1693)並已有向朝廷納稅輸餉的記載。
 
   乾隆年間,邵族因不明原因(可能是瘟疫或戰爭)逐漸放棄珠仔山而遷徙到日月潭附近的魚
  池貓蘭水社頭社等地形成聚落,乾隆四十六年(1781)漢人黃漢入日月潭與邵族貿易,此後漢人逐
  漸移入。

   道光三年邵族人已完全離開珠仔山,光緒年間由於漢人的越界侵墾,邵族再度移居新興莊、
  小茅埔、大茅埔、石印、竹湖等地,而魚池、貓蘭、水社、頭社等地均變為漢人村落了,光緒
  二年,清總兵吳光亮在埔里,珠嶼(光華島)、大茅埔、石印、竹湖諸部落均放棄,而合併於
  石印(今光華島東南邊的山凹內);頭社的若干戶則搬遷至大平林,最後又因日人興築發電所
  ,被迫遷至今日的德化社位置,而珠仔山也因日月潭水位升高二十五公尺,變成一座孤伶伶的
  小島。

   邵族最為外人所熟知的生活文化莫過於杵歌,所謂杵歌,是指邵族人準備糧食時數人一組,
  用長短不一的木杵,敲搗著放有穀物的石臼,一邊放聲高歌;一邊響著此起彼落的杵石聲,在
  寧靜的山湖邊;在白濛的晨霧中,不斷地放送著邵族人的豪氣真情。(附記:最近日月潭邊又
  恢復杵歌表演了,有興趣者可以前往分享)
     

                                  群族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