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結論--余登發先生的赤腳精神
 



   看過電影「無米樂」裡辛苦耕作但卻又樂天知足,把生活中的一切苦樂與考驗都當作「修禪」

的阿伯們嗎?他們即使付出的勞動與收成不成正比,仍然不願休耕,只是因為對腳下這片土地有著難

以割捨的情感,這有如戲劇般的效果,卻又是真實的人生;余登發老先生這一生的際遇何嘗不是如此

呢?他腳踏實地、真誠待人、面對強權打壓、政治的摩難,他打斷手腳顛倒勇的毅力和為鄉民打拼的

精神,不也是出於他對這片土地的關心與熱愛呢?

  「余登發精神」在我們一開始做這項研究時,只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因為每每提到余登發,大

家的說法總是不出「他很了不起」、「他很受人敬佩」這類看似具體,但其實很抽象的說法,但究竟

他哪裡偉大?哪裡令人敬佩?大家又好像無法說出個所以然。然而,我們不放棄,找書、訪談,有如

抽絲剝繭般,余登發老先生的精神,就在這些鄉民、親友、歷史研究者的論述中,愈來愈清晰—

    • 樸實--最喜歡吃高麗菜和虱目魚,一套內衣褲穿到破洞繼續穿,這是那個年代多數人們的生活寫照,也是余登發老先生的生活寫照,他就像當時多數的台灣老百姓一樣。

    • 急公好義—「賣地集資籌建九曲堂抽水站、自掏腰包搭建長潤橋」這些全是以鄉民的權益作為最優先考量的建設,都是余登發先生私人經費所支出的。

    • 威武不能屈—秉持著「堅持對的就去做、有理走遍天下」的理念,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國民黨強權,即使身陷囹圄,他從沒後悔,也沒有逃避,更不退縮。

    • 真實生活中的性情中人,而非政治圖騰中的神話和偶像—余登發先生熱情、急公好義、受人之託,絕對忠人之事,但他是真實生活中的人物,是鄉民、好友口中的「土發」(林景元先生說這是他們好友間對余登發老先生的暱稱),「土直」(閩南語)是這些好友對他個性的最佳描述,因此,余老先生也有他的脾氣、有他的情緒和喜怒哀樂,在其尋求橋頭鄉長連任失利之後,他將任內自掏腰包(他自己花錢,不是用公帑)架設的路燈全部拆掉,當時被對手嘲諷說「沒選上就拆掉,哪裡是真的為人民呀?」余登發先生則說,鄉民幾百元就被國民黨買過去了,這樣台灣政治永遠不能進步,永遠只能在黑暗中,因此他要讓鄉民生活在黑暗中,讓鄉民體驗在黑暗中生活的痛苦。這是余登發面對鄉民的選擇,他所做出來的回應,直接絲毫不掩飾他的對鄉民的失望和情緒,這就是余登發,他是真實生活中的人,不是政治神話中刻意塑造出來完美無暇、毫無缺點的神格化偶像。

      

    另外,下面這篇是我們為余登發先生所寫的後記

      在現今的繁榮上眺望歷史的廢墟,不禁痛心,一位民主政治奮鬥的英雄,如何能在瀰漫的煙霧

    中,躲避槍林彈雨,衰老的軀殼,又何來的氣力,於血泊中高聲頌讚自由的權威?迅速翻閱余老先生

    乾涸卻依舊鮮明的腳印,不忍看清,殘酷歲月遺留的心酸……

      他的生,締造了歷史的光明;他的死,仍未褪去他的光采。談起他,眾人先是沉默、哽咽,而後

    熱淚盈眶。在家人的心目中,政治的路途埋藏著無數的危機和賭注,或有偶爾的喜樂,但總再來不及

    開始前便匆匆趕赴下一場悲傷。闔眼傾聽,字字烙印在我心中的豈是言語?是不捨,是憤恨,是敬佩

    ,與無盡的感激。

      筆尖醞釀著先人的吶喊,沙沙狂號著砲火和英勇抗戰的吼聲。轟!戰火瞬刻平息,顫抖的五指,

    已無法描繪出余老先生破碎的身影。焦急的額尖不時冒出斗大的汗珠;勉強自腦海中追憶夢破的傷痕

    ,無法挽救的絕望在豐潤的頰上烙下不捨的漬。終究任往昔飛去,狠心拋下編織熱切等待的未來。一

    棟棟殘存的建築裡,還刻有多少泛黃的故事?殷殷祝禱歷史教訓改變現實的可能,使勁吶喊、吶喊,

    吶喊嚐試喚醒瘋狂沉睡的野獸。但,如今這世上充斥著自私、鄙視、扭曲,直溢鮮血的喉嚨只能含糊

    地懇求。

      活在富裕的當下,沒有人有資格要求放縱、自主,除非他以熱血和忠誠做奉獻。然而,我們無需

    再為民主拋頭顱、灑熱血,但我們是否更應鍛鍊自立勇敢的精神,擔負起營造台灣社會更美好、更活

    躍的責任?人們艱苦拚鬥為開創自我的夢想,卻少有此般無懼、無私的精神,自薦作時代改革的先鋒

    ,締造另一片生命的輝煌。余老先生身處暗夜中仍不放棄,只因他手中那支微弱而光明的蠟燭,深信

    白日終將到來,或許他不知等待多麼漫長,可能永遠望不見。但堅持必會帶來奇蹟!

      悸動的心伴著歲月的浪濤潮起又朝落……

       苦命的政治家遍尋不著生命的知音,孤獨奮戰,孓然一身。躊躇在理想和生死的關卡,誰都難

    以想像他的毅然決然。剛強的姿態矗立在洶湧的歷史洪流中。千百支筆,將會繼續說完他未達成的理

    想;生命的起伏,就竟還有著多少的希望和苦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