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製作土壟所需準備的材料有:黃土、鹽、牛糞、竹皮、竹塊、木料、藤皮。做法是先分別編織上下 兩墩桶狀竹籠。首先介紹下墩,也就是基座的作法,基座竹籠底部以木頭墊高(稱為土人腳),方便 以繩捆抬動,籠內中央以削成圓形的木條做中軸,在這裡示範的是以鋼筋鐵條做中軸,內充填黃土, 基座內的泥土透過邊倒入邊樁撞的重力達成其堅硬密實,底部三分之二以較粗的土礫樁搗,上方三分 之一的泥土則是以篩網過的細砂粒家鹽巴,並以木棒予以搗實緊密。至於為何要在土裡加鹽巴呢?據 王天陸先生的說法,是為了增加土壤間的黏稠密實度。在充填及擊打泥土的過程中,隨時可見到王老 先生用竹皮作為圓桶半徑長的校正線,圈繞中軸旋轉修正以免基座偏倚。待充填泥土到快滿時,再將 裁成九乘七公分厚約一公分的長方形木片約十六片敲擊嵌入細土中,以環繞著中軸對稱的方式逐片擊 入土中,並將木片周圍的砂土藉助木棒及鐵鎚用力擊打密實,陸陸續續將砂土填滿,這一片片的木片 就成為這座磨米糠台的磨齒,也叫做土人齒。這些磨齒的排列方式在早期的農業社會年代具有一些捉 弄的意味兒。上墩的作法與基座的作法略同。先用竹皮、竹塊、木料裁塊以及鑽洞的木棒組合交叉於 一點的桶型竹籠,再填充砂礫於內部以木頭樁搗而成凹槽圓弧形,又稱上墩的土人湖;中間沿方形木 塊留兩個洞,以便倒入稻穀,此方形洞口又稱土人井(頸)。最後,再將竹編圓盤編製完成,此圓盤 又稱為下墩的土人湖,必須預留凹形缺口,又稱土人嘴,以便利已磨破穀殼的糙米粒流向置放在地面 的容器內。將上下墩及中間圓盤塗裡上牛糞,置於戶外曬乾,待曬乾後,將三者透過中軸組合起來。 最後,視實際推轉狀況決定,是否在上墩橫木棒(又稱土人手)上預留的洞(又稱土人构)插入木棒 或綁上繩子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