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仙地處山區,四面環山,冬暖夏涼青淺生動的楠梓仙溪由中貫穿,支流密佈,山高水急,茂林蒼翠,山澗游可數,林中鳥語花香,無處不是風景,尤其對久居煩噪的城市人而言,處處是勝景。

務農為主的甲仙,有「芋之鄉」、「筍之源」的美稱,標誌塑在甲仙入口及鄉公所門口,代表著本鄉出產的特產,親友來訪可供其遊覓及品嚐。

(一)、民謠


〈1〉、小林地區的狩獵仍是以男人為主,女姓參與情形並不普遍。但在捕魚部份,女姓參與的程度相當高。據耆老回憶,兒時曾傳唱「加拉活兮」改編童謠: 「加拉喔呀兮,老鼠拖刀架,阿媽會掠蝦,阿公會張犁,黑狗吹狗螺。」 生動活潑地描述阿公(男)、阿媽(女)工作專長的區別。

 

 

(二)、諺語


〈1〉、「八鹿九豬」之俗諺,即農曆八月多鹿,九月多山豬。

〈2〉、分配獵物時,第一鎗射中者分得頭部及內臟;第二鎗分得後骨肉;首先追到的狗,狗主人分得鹿鞭,所以有「鹿鞭還狗哥」之俗語。

 

 

 

(三)、禁忌與占卜


  狩獵充滿危險、收獲不確定,甚至須花費數日才能返家之活動,為因應這些困難,平埔族與其他原住民族群相似,對於狩獵曾出現不同形式之禁忌與占卜行為。

  如《番俗六考》:「將捕鹿,先聽鳥音占吉凶。鳥色白,尾長,即篳雀也。音宏亮,吉;微細,凶。」以鳥占或夢占預卜吉凶。

  禁忌與限制往往是該族群適應社會所發展出的策略,因此也是瞭解該族群深層文化的重要路徑。 由於環境的變遷,小林地區平埔族在日據時期的狩獵禁忌,主要集中在「語言溝通」時,不要講不吉利或與不吉利諧音的話。

  這種注意講話技巧的情形,不僅出現在狩獵方面,日常生活中如蓋房子等都有此現象。 如在放置陷阱時,旁人避免說到:「不對!」不吉利話,因為「不對」與「不中」的閩南語音相似,「不對」好像是獵物「不來中」一樣,是不吉利的事情。另外在祈求豐收部份,村民祈求對象包括玄天上帝、太祖及土地公。祈求太祖的原因是希望祖靈保佑;玄天上帝則是「殺豬」出身(相對的出獵時就不拜觀音佛祖);拜土地公則是認為祂統管山林土地,對獵物最瞭解,同時也希望保佑平安之意。